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等好久終於開賣了超讚的啦!MATILDA最近也對這個商品很感興趣,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也有些網路上部落客的評價也值得我們參考.因為我自己也想要了解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,所以到處尋找資訊做功課.走過路過,千萬不要錯過!請參閱詳細商品資訊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售價:288 整理了GOOGLE上關於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搜尋前幾名排序的資料來輔助!網友也都知道在定價和網路售價會有一定的差距,因為我自己也想要了解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,所以到處尋找資訊做功課.超多的鄉民很都說韓戰救臺灣?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無敵好的!當今網購市場很競爭,各大購物網為求好業績無所不用其極,殺價毫不手軟。 內容簡介第一本解讀五○年代臺灣問題誕生的中文專書 時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,臺海兩岸各自以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舉行紀念與慶祝活動。但臺灣除了締造經濟奇蹟,中華民國的政權維繫迄今也許還是政治上的奇蹟。一九四九年底,美國中央情報局研判臺灣即將不保,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至多一年後就會「百年」,華府已經開始討論要安排蔣介石等國府高層流亡,也考慮過扶植當時的省主席陳誠或者臺獨人士另立政權。為何中華民國不僅存活了下來,甚至到如今還可以慶祝「建國百年」? 到目前為止,各界都認定一九五○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的韓戰,加上中共的介入,讓美國出手「拯救」了臺灣。但韓戰真的救了臺灣嗎?事實上韓戰初起時,第七艦隊巡防臺海只是虛張聲勢,臺灣本身亦無防禦能力,一直到一九五二年十月,亦即韓戰爆發超過兩年後,美方才交付第一批飛機給臺灣。不完全同意「韓戰救臺灣」的論斷,本書意在闡明,美國並未因韓戰爆發或者中共介入,而「決意」拯救國府或保衛臺灣,也不僅是因冷戰意識型態,才導致與中共建交拖延了三十年。 韓戰後期,隨著內部局勢穩定,臺灣在美國決策者的心目中,才逐漸從負債變成資產,因為美國發現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,就能將蔣介石塑造成團結華人反共的領袖,以做為亞洲防堵共黨擴張的工具。雖然美國自始都未承諾保臺,臺灣也一直被認為戰略地位不高,然而韓戰改變了美國的東亞冷戰政策,也讓臺灣得以在夾縫中生存。臺灣可以模糊操作的法律地位,成為美國無須付出高昂軍事代價,但又能牽制中國的一顆棋子。 冷戰期間的臺灣不僅在國際政治上地處邊陲,其如何存活下來,在研究領域上也普遍不受重視。本書可說是第一本細膩解讀臺灣問題如何在五○年代誕生的中文專書,除了回顧這段歷史之外,對至今仍與兩岸問題關係重大的美國,也仔細解讀其對臺的思維與決策模式。本書特色 細膩解讀美國對臺政策的本質,解構中美關係,美國為臺灣友邦的許多迷思。作者簡介張淑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,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,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。專長學科為美國外交史,研究範圍主要為一九五○年代美國對臺灣的政策。詳細資料ISBN:9789868729537 叢書系列:島嶼新書 規格:平裝 / 344頁 / 13.5 X 20.2 CM / 普通級/ 單色印刷 / 初版 出版地:台灣 本書分類:社會科學> 國際關係  內容連載第一章 前言 兩岸問題到目前為止,除了因為與臺灣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,所以是島內持續發燒的政治議題之外,還牽涉到美國的全球策略與扮演的角色,甚至影響整個東亞地區局勢的穩定,因此也頗受國際間的關注。美國學者擔心臺灣日益升高的獨立意識,結合島內民粹主義的政治運作,可能導致中共無法容忍的獨立運動;甚至認為,對美國而言,臺灣海峽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之一,因為對各方行動或意圖的錯誤解讀、評估、蓄意,或單純的意外,都可能導致中共與美國兩大核武強國之間的戰爭,因此稱臺灣海峽為「危險的海峽」。 兩岸的問題,源自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失敗後撤退到臺灣,聲稱仍為中國政府,並希望能早日反攻復國、收復失土。中國共產黨則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(以下簡稱中共),控制中國大陸,也自認為是代表中國的政府。本來應該會很快解決的內戰問題,卻因為美蘇間的冷戰,以及接著爆發的韓戰,讓美國不情願地再度介入中國內戰,因此讓當時所謂的「臺灣問題」延宕超過一甲子尚未「解決」,反而演變成被視為危險性更大的美、中、臺三方的「兩岸問題」。而韓戰期間美國對臺灣的政策,則被視為「臺灣問題」的起源。 I冷戰、內戰與韓戰 美國從「臺灣問題」尚未形成,其他國家也沒有強烈意識到或特別注意臺灣的存在之時,即已開始關心臺灣的未來。主要的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美國與蘇聯「盟友」就開始為了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,以及戰後全球勢力範圍的劃分產生衝突,加上兩國在結盟前已存在的意識型態對立,在戰後逐漸發展出兩強競爭對峙、東西陣營壁壘分明的冷戰格局。二戰之後,國力唯一沒有在戰爭受創的美國,開始積極協助其他非共的歐洲國家重建經濟,鞏固「自由陣營」。至於其他地區,美國雖然無法投入如歐洲重建般的資源,還是多少有所介入,希望能削減各國左派的政治力量,以「圍堵」共產勢力的擴張。因此在冷戰發展過程中,美國逐漸成為西方陣營的領導者。而尚在非共政府領導下的中國,就是美國希望避免蘇聯擴張其影響力的地區之一。 在中國,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對抗由來已久,兩者雖然為了對日抗戰表面上暫時組織統一戰線,實際上衝突並未中斷,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終於爆發為全面的內戰。國府在二戰期間加入以美、英、法、蘇為主的盟國,一起對抗以德、義、日等國為主的軸心國,因此與領導盟國的美國建立較密切的合作關係;其他同盟國家在戰時與戰後顯然都自顧不暇,與中國的互助關係較不密切。因此美國在二戰結束後,成為單獨積極介入中國內戰的國家。原本單純的中國內戰,因為牽扯上美蘇對立的冷戰而複雜化了。美國介入國共衝突的目的,是希望協助中國在戰後建立兩黨制的民主政府,以平衡蘇聯在東方的勢力。當時美國對國民黨印象不佳,卻認為中共雖然稱為共產黨,但黨的性質比較接近「農業改革者」,與蘇聯的共產黨理念不完全一致,故與國民黨組織聯合政府並不會擴展蘇聯或共產集團的勢力。因此杜魯門總統(HARRY S. TRUMAN)派了二戰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將軍(GEORGE C. MARSHALL)為特使,於一九四五年底到中國調停國共衝突;馬歇爾卻在一年多後宣布任務失敗,鎩羽而歸。 馬歇爾回美之後,國共內戰加劇,國府逐漸轉居劣勢。由於美國當時主要關懷地區為歐洲,其次是中東地區,加上資源有限,因此華府決策者們評估代價後,決定要從中國局勢中抽身,期望中共在接管中國之後,不會對蘇聯唯命是從,增長蘇聯對亞洲的控制力。在決定放棄干預中國大陸情勢的發展之際,臺灣(包括澎湖,韓戰之後還包括國府實際控制的所有領土,本書中簡稱臺灣)的未來卻引起華府決策者們的關注。華府關注臺灣的主因,是臺灣面積有限,介入的代價顯然比介入大陸要小得多,且臺灣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,在冷戰中有一定的戰略價值;此外,臺灣之前被割讓給日本五十年,從國際法觀點來看,美國尚有可以介入的空間。 看完整內容連載 詳細商品說明
資料來源:博客來
r1800d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(0) 人氣( )